?
7月27日上午,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走進隆平高科,以“隆平高科:與國際種業巨頭共舞 力爭2025躋身全球五強”為主題,對公司進行采訪報道,董秘尹賢文代表公司接受專訪。
專訪聚焦隆平高科護航國家糧食安全、大股東增持以及公司戰略實施、科研創新、企業并購、國際化等重點內容,向投資者展示了隆平高科的發展現狀及前景。
《證券時報》是人民日報主管主辦的全國性財經證券類日報,中國證監會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體,證券時報·e公司是證券日報旗下專注上市公司資訊的媒體平臺。
以下為本次訪談實錄:
記者:種子行業和其他行業特別是消費品行業相比,具有哪些典型特征?
尹賢文: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典型的高科技行業,與生物醫藥等行業具較高的類似性。首先是研發周期長,在國內種業界,要研發一代全新的品種,從確定研發方向到出臺商業化品種,一般至少需要8-10年時間,國際上甚至更長,需要12年以上。其次,種業持續的科研投入強度大,國際種業巨頭每年的研發投入至少在銷售收入的10%,近年來,隆平高科的研發投入也維持在銷售收入8-10%左右的水平。第三,種業大量應用先進的生物技術,比如國際種業巨頭大力開發的分子生物育種技術、基因編輯技術、信息化技術等。第四,種業集聚了一大批研發性人才,科研人員比重高,在隆平高科,含巴西隆平在內,我們的研發人員合計已超過600人,其中不乏大量國內領先的科研專家、國際一流的科技人才。
正是由于種業具有研發周期長、持續的科研投入強度大、先進技術應用多、科研人才集聚等典型特征,無論是全球還是國內,領先企業的競爭優勢持續擴大以至于競爭對手很難趕超,行業的集中度不斷提高。例如在美國,本輪整合前排名前兩位的孟山都和杜邦先鋒的玉米種業市場份額超過60%;在中國,隆平高科的雜交水稻市場占有率超過30%且仍在快速提高。
記者:2016年1月,隆平高科完成了定向增發工作,中信集團正式入主上市公司,中信在這兩年間給公司帶來了哪些戰略和資源支持?
尹賢文:隆平高科作為中信集團植物種業的唯一運營平臺,兩年來,在戰略、資本、人才層面上都得到中信的大力支持,公司由此步入了新的快速發展軌道,并在2017年進入全球種業前十強。
一方面,隆平高科引入中信集團的全球化管理理念,加快數字化轉型和信息化建設,快速提升管控體系建設和企業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隆平高科借助中信集團的資本運作能力,快速拓展海外市場。例如,2017年,公司與中信農業基金共同完成對陶氏益農巴西特定玉米種子業務的收購。收購前該部分業務在巴西玉米種子市場上擁有約18%的份額,規模位居巴西前三;標的資產還擁有超過14000份玉米種質資源材料,具備包括在南美和中國等地區巨大的市場挖掘潛力。公司將以標的資產為平臺,進一步拓展南美市場。
未來,中信集團將繼續從戰略、資本、人才等多層次大力支持隆平高科的國際化拓展。
記者:中信入主的時候,提到“打造民族種業的航母,護航國家糧食安全”的規劃,那么培育扶持隆平高科成為世界級種業巨頭與保護國家糧食安全有何重要聯系?
尹賢文:糧食安全是國家的頭等大事,種業安全是糧食安全的基石。2015年,我國首次把糧食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并從國家戰略層面上提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要求提高糧食產能,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近年來,我國糧食供需存在結構性矛盾,供給側改革持續推進;同時,國際市場形勢復雜多變且趨于長期化,提升種業自主創新發展水平,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作為中國種業龍頭企業,隆平高科持續致力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在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等領域,積累了豐富優質的種質資源和國際一流的研發技術經驗,這其中,育成了以隆兩優、晶兩優系列為代表的新一代水稻品種,普遍表現為優質、抗病、高產、穩產,市場好評如潮。在印度和菲律賓等主要目標國市場的研發也處于市場領先水平。隆平高科在打造世界級種業巨頭的同時,也為糧食增長提供了充足的技術保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護航國家糧食安全貢獻著隆平力量。
記者:當時制定的具體規劃為,至2017年,進入世界種業前十強;至2020年,進入世界種業前八強;至2025年,進入全球種業企業前五強,打造民族種業的航母,護航國家糧食安全?,F在進入世界種業十強的任務已經實現,那么進入八強、五強分別要達到什么樣的經營標準?目前全球種業的格局如何?
尹賢文:2017年,隆平高科躋身全球種業前十強,公司當年營業收入為31.9億元。根據目前世界種業企業發展情況,要進入全球種業前五強,收入規模要達到約18億美元,相當于約120億人民幣;當然,除了營收等硬指標外,還要考慮研發實力、國際化運營能力等因素。
近年來,全球種業進入新一輪并購浪潮,比如,拜耳收購孟山都,陶氏和杜邦合并,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行業進入快速整合階段,全球種業集中度和競爭門檻進一步提升。隨著自身國際化水平的提高,隆平高科未來也會積極與全球種業巨頭加大合作,共同致力于行業發展。
記者:最近看到袁隆平院士與外界有多個項目合作,院士與公司的合作模式是怎樣的,從研發角度而言,公司具體從袁隆平院士及其領銜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所獲得的支持有哪些,產生了怎樣的效應?
尹賢文:袁隆平院士及其領銜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均為公司創始人股東,也是隆平事業堅定的支持者。袁隆平院士“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理念已經充分融入為隆平高科的發展基因。
公司成立以來,袁隆平院士一直擔任公司名譽董事長,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同時也是公司非常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隆平高科擁有其科研成果的獨占開發權。隆平高科還擁有袁隆平冠名權及肖像權的獨占許可,這是公司擁有的獨一無二的品牌資產。多年來,在隆平高科建立的自主創新體系的基礎上,袁隆平院士及其領銜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還在雜交水稻基礎研究等領域具有全球領先優勢,對公司科研育種、產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頂層指導,對隆平高科自主創新體系的建立和產業快速發展發揮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記者:隆平高科要快速做大體量,躋身國際種業巨頭之列,外延擴張將是重要途徑,我們看到相關并購規劃陸續落地,并購戰略效果也在近年集中體現,公司此前定下的規劃,那么公司的外延并購計劃是否還會加速,并購的戰略方向如何設置?
尹賢文:2016年,中信集團入主隆平高科,推動公司制定了新時期的“十三五”發展戰略。其中,“種業運營+農業服務、國內市場+國際市場”的四輪驅動,“內生發展+外延并購”的雙動力是公司的重要增長戰略。未來,隆平高科還將堅持以戰略為導向,在品類、類型互補和區域市場互補兩方面繼續加強外部合作和投資的力度,在內生增長的基礎上助力公司2025戰略的實現。其中,品類、類型互補,主要指“3+X”品類擴充和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和蔬菜三大作物的細分類型補充;市場區域互補主要指國際市場和國內兩個市場。
記者:目前水稻種子占公司總營收的60%,收購陶氏益農巴西特定玉米種子業務及聯創種業后,公司進一步強化玉米種子業務布局,公司的未來業務結構將如何規劃,形成一個怎樣的產品矩陣?
尹賢文:隆平高科的雜交水稻育繁推一體化能力已經全球領先、國內市場份額絕對領先并仍在快速增長,雜交玉米業務已經位列國內第一梯隊,在成功并購聯創種業后還將在國內玉米種業領域具有領先地位,蔬菜業務育繁推一體化能力全國第一。未來,隆平高科仍將堅持“3+X”的品類戰略,通過“內生+外延”并舉的方式,進一步推動水稻、玉米、蔬菜三大核心品類業務的快速增長,同時,在已有的國內領先的小麥、食葵、谷子等優勢產業外,積極拓展大豆、油菜等可能的價值品種。按照隆平高科的全球業務戰略,在確保雜交水稻業務長期增長的基礎上,雜交玉米有望迅速成長為媲美雜交水稻的核心業務,形成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兩大業務雙足鼎立,雜交蔬菜、小麥、雜交谷子、雜交食葵等多個優勢作物為補充的綜合農作物種業業務格局。
記者:要實現全推進公司的快速發展,球種業巨頭的目標意味著公司要立足全球市場,目前公司海外市場的營收占比很少,與公司國際巨頭的定位仍有較大差距,未來公司在海外業務這塊將如何布局?
尹賢文:自2006年以來,隆平高科已陸續在菲律賓、印尼、印度、巴基斯坦等重要海外市場開展雜交水稻研發和市場布局,同時,積極承擔國家援外培訓和技術合作項目,為雜交水稻推廣創造了良好的外交和產業拓展基礎。至今,公司已為亞非拉6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5000余名農業技術人才,為雜交水稻的國際化推廣奠定了很好的社會基礎。最近幾年,已在菲律賓、印度等國陸續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場推廣能力的優良品種。
近年來,隆平高科順應“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加快水稻和玉米的全球化布局與開拓,其中,水稻業務以“一路”中的東南亞、南亞地區為主,玉米業務以“一帶”中的南美、北美地區為主。
未來,公司一方面將著力聚焦雜交水稻核心海外市場,加快商業化運營平臺建設,將公司的研發優勢和產品優勢快速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和商業回報,快速提升雜交水稻海外市場占有率,服務公司2025雜交水稻國際化戰略目標。另一方面,公司還將以巴西隆平為平臺,加快南美地區雜交玉米種子業務拓展,提升區域市場份額,加快將海外優良種質資源引入中國市場,助力國內玉米種業競爭力的整體提升。預計到2025年,隆平高科海外業務體量和能力將完全可以媲美國內種子業務。
記者:公司在研發方面一直表現優異,隆平高科的在國內外種業研發梯隊中,處于什么水平,近來取得了那些進展,未來又有哪些規劃?
尹賢文:隆平高科一直高度重視科研能力建設,多年來保持著國內最高強度的自主研發投入,2017年公司研發投入3.23億元,占營業收入的10.14%,遠超國內種業同行。目前,公司已經打造完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自主科研創新體系,培養和聚合了一支超過600人的國際化研發人才隊伍,搭建了全球化的商業化育種平臺,在全球建成13個水稻育種站、13個玉米育種站,構建了領先的測試體系和生物技術平臺,雜交水稻、雜交谷子研發能力全球領先,雜交玉米科研水平借力巴西隆平的優勢正在迅速追趕全球種業巨頭。
截止2017年,公司通過審定登記的水稻品種385個次 ,玉米品種40個次 ,辣椒品種42個次,黃瓜品種30個次,其他作物品種57個次,總計554個次,居國內前列。2017年,公司共獲得國家審定水稻品種61個,占當年國審水稻品種的34.27%。
未來,公司將繼續以國際最先進科研體系為標桿,持續加強科研平臺和科研團隊建設強度,加快國際化科研布局,補齊生物育種技術短板,抓好育種信息化、智能化升級,攻克規?;品N及種子加工關鍵技術,形成國際領先的自主創新能力。
記者:此前不久,中信集團旗下兩公司分別增持隆平高科股份:中信興業通過二級市場增持公司0.59%股份,中信農業通過大宗交易增持公司1.91%股份,中信此舉的戰略意圖是什么?
尹賢文:大股東的增持,充分體現了中信集團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種業安全的高度重視,以及對中國種業、隆平高科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就本次權益變動來說,將進一步提高大股東對公司的持股比例,優化公司股份結構,促進公司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公司的戰略規劃除外延并購外,還提到內生發展的雙動力增長,這個內生發展的內涵是什么?
尹賢文:內生增長將是隆平高科實現2025戰略的主要基礎。目前,中國種業發展現狀還存在著市場分散、科研創新能力不足等特征,在雜交水稻領域,隆平高科以約30%的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并仍在成長;在雜交玉米領域,國內最大的玉米種子企業市占率也沒有超過10%。此外,例如東南亞的水稻種子業務,僅印度的水稻市場規模就超過6億畝。作為中國種業龍頭企業和全球領先的雜交水稻公司,隆平高科具有先進的科研創新和市場運作能力,能給農民和行業帶來更高價值。在這些業務領域,公司的市場份額提升潛力巨大。
記者:在公司的業務布局中還有農業服務這一塊,農業服務在公司的業務版圖中將占據什么樣的位置,我們又將如何對這一業務進行推動和發展?
尹賢文:農業服務是隆平高科的戰略業務板塊之一。公司已經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業務模式,其核心是依托品種和線上線下渠道優勢,以糧食產中、產后服務為切入點,形成廣泛聯網的新型農業服務平臺。未來,公司將持續加大對農業服務板塊的投入力度,著力為經銷商、種植戶提供包括種植技術、金融服務、產后糧食交易等在內的綜合農業服務解決方案,實現傳統業務的銷售和服務模式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