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您訪問湖南省上市公司協會網站!
用戶名: 密碼: 找回密碼
主辦:湖南省上市公司協會
搜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會員動態 > 閱讀文章

山河技術中心喜獲“全國機械工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閱讀次數:1042來源:山河智能發布時間:2019-06-30 10:35:21【字體      

2019年6月25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四屆六次會員大會暨全國機械工業先進集體勞動模范表彰大會在首都北京隆重召開。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表彰獎勵辦公室主任劉麗軍,國務院國資委行業協會黨建工作局局長張濤出席了上午大會。中機聯會長王瑞祥、執行副會長薛一平、陳斌、于清笈、楊學桐、宋曉剛、張克林,黨委副書記兼紀檢書記趙文成(監事長),副會長張新、王文斌、孫伯淮、王俠及副會長單位代表;機械工業會員企業、專業協會與學會、省市協會組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事業單位;全國機械工業先進集體、勞動模范,以及新聞媒體記者等500多人出席了會議。山河智能裝備集團副總裁、技術中心副主任朱建新參加了本次盛會,并受邀上臺領獎。

劉麗軍主任宣讀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關于表彰全國機械工業先進集體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的決定”,表彰了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等96個全國機械工業先進集體,楊曉東等91名全國機械工業勞動模范,劉奕華等3名全國機械工業先進工作者。

全國機械工業先進集體、勞動模范評選每隔五年一次,本次評選經過企業申報、各級初審、推薦、省級公示、各級復審等層層篩選和激烈的角逐,最終確定本次全國機械工業先進集體、勞動模范名單。從上一次評選的500個名額到本次評選的不到100個名額,會長王瑞祥表示:本次獲獎集體和個人真可謂鳳毛麟角!

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以下簡稱山河技術中心)是山河智能的共享技術平臺,中心現有專職研發人員近300人,其中正高職稱9人,副高職稱30余人,博士生導師3人,博士后4人,留學歸國人員4人,博士、碩士學歷者100余人,已形成了一支以技術帶頭人為核心、中青年為骨干、專業分工合理、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很強研發創新能力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隊伍,在前沿技術研究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已獲得專利技術800余項,牽頭或參與制修訂了29個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承擔國家級項目10余項,其中“863”高科技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等9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發明獎等各種獎勵數十項。

上榜理由:

1、“先導式創新”特色顯著,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成果碩果累累。

山河技術中心以革命性創新產品液壓靜力壓樁機起步,高起點、自覺走上了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并把創新作為一種“基因”植根于企業的生命之中。憑借先導式創新模式,經過多年發展積累,形成了具有鮮明山河特色、差異化顯著的產品群。在地下工程裝備、全系列挖掘機、現代鑿巖設備、礦業裝備、起重機械、液壓元器件、軍用工程機械和通用航空設備等十多個領域,成功研發出兩百多個規格型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高品質、高性能工程裝備產品,每一款產品從外觀造型到內在品質都展示出鮮明的山河特色。尤其是地下工程裝備等主導產品,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其中包括多項原創性研究成果,產品穩居國內一線品牌位置,引領行業技術進步。在現代液壓鑿巖設備的設計理論與機電液控制、高性能液壓樁工機械、液壓挖掘機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機器人應用技術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行業技術地位,創造了國內多項第一。

2、技術成果突出,大大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自主研發的大型地下工程裝備、大中小型多功能液壓挖掘機、鑿巖設備等已經分別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共有20余個系列的產品和科技成果通過了省部級鑒定。在成果產業化全過程中技術創新成效突出,已實現產值逾200億元,利稅逾18億元。

3、十年磨一劍,在工程機械節能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極大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綠色改造升級,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效果顯著。

在動力匹配技術、能量回收技術、工法節能技術及智能控制技術等研究方向上,在國內外本領域中獨具特色,對本研究領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山河智能已成為我國“工程裝備節能與智能技術”研究及應用的重要基地。經過多年在工程機械節能領域的研究,在瞬變大負載能量回收、液壓混合動力技術研究方面取得原創性的進展,并從系統、結構、元件等方面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通過PCT途徑申報了國外專利,目前,在能量回收方面已授權發明專利15項。

4. 產業與科教相互交融,拓寬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成效顯著,為行業輸送眾多高質人才。

山河技術中心在承擔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部分本科生教學的同時,成立了研究生院,指派企業導師,聯合培養碩士生、博士生等高級人才200余名(其中,已畢業博士生16人);同時技術中心與國防科大、湖南大學等高校聯合培養博士后人才。技術中心為這種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如為中南大學機電類本科生提供免費實習場地,為博士生、碩士生提供開放性的實踐條件,包括研究裝置的免費試制、實機現場試驗研究、創造與世界知名研究機構專家的學術交流機會以及便利的食宿條件等等,實現了產業與科教相互交融,雙贏發展,為行業輸送更多的高質人才,推進中國機械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掃一掃在手機上打開當前頁
  • 上一篇:郭樹清:上市公司要積極回報投資者
  • 下一篇:長沙銀行進入2019年全球銀行300強 躍居第273位
  • 99人妻_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性爱一区_91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