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即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白稣_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的做事”是運作與執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結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不難看出,“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能淺顯的理解為單一的方法,而是目標、過程、方法、結果的有機結合。任何一項缺失都不能稱之為完美的“零缺陷”。
近日拜讀了一位質量專家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一書。文章構思奇特,設計精妙。從一個個生動而真實的故事及案例詮釋了一次把事情做對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發人深省。
我從事質量管理工作已十二年有余,但讀到此書中的內容既興奮又羞愧。
興奮之處在于它的質量事故案例與我們工作中碰到的問題不謀而合,這給我們在工作中如何處理類似的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可參考意見。羞愧之處在于,作為質量人,深感以往對于“零缺陷”的理解也還只是粗淺的、不全面的。讀了此文,我迫不及待的想與大家分享我的幾點感受。
盡力而為是不夠的,做任何事情都要全力以赴。我們缺乏的不是一次把事情做好的能力,而是缺乏一次把事情做好的決心與勇氣。
有這樣一個故事:二戰時期,因為降落傘的質量不過關,很多戰士因為跳傘而摔死。面對這種情況,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巴頓立刻趕往軍工廠質問廠長考文:“你是怎么抓質量的?”考文連忙匯報說:“這些年我們一直狠抓產品質量,降落傘的合格率已經達到了99.9%,已經是世界領先水平了?!?/span>
對于巴頓將軍來說,這個數據意味著1000個士兵起碼一個就會因為跳傘而犧牲。所以他對考文說道:“從今天起,我將不定期來這里,命令你背著新做成的降落傘從天上跳下去?!睆哪且院?,考文生產的降落傘再也沒有發生跳傘傷亡事故。
故事中的考文其實是有能力做到100%合格的,但他只按一般標準行事,這樣得到的結果當然只有前者99.9%的合格率。當考文的生命與降落傘聯系在一起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合格率提升到了100%。
意識決定形態,觀念改變命運。錯誤的質量觀念會讓企業陷入“質量怪圈”。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質量問題。但是很多時候面臨的不是問題有多難解決,而是認知與觀念的差異。很多人認為“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認為“零缺陷”是只是一句空話、一句口號。
正如墨菲法則所說:凡事如果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如果我們容忍錯誤發生,就會導致錯誤真的發生,而且還會得出“錯誤真的難以避免”的結論?!暗谝淮伟咽虑樽鰧Α备嬖V我們錯誤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們堅信第一次就可以把事情做對。
我們日常中的錯誤,其實絕大多數來源于我們的“差不多”思想。
如果我們的銷售人員有“差不多”思想,那他就不會認真去審核合同條款、去核對URS要求、去評價加工能力及交貨周期。那么這樣造成的結果只有一個:后端的生產交付與售后服務用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人力物力去彌補他的工作疏忽。
如果我們的設計人員有“差不多”思想,那他就不會認真核對BOM,仔細檢查圖紙設計是否合理、選型是否準確、公差配合是否恰當。這樣造成的后果必然是:設計變更頻發、零件返工返修或報廢重投。
如果加工人員有“差不多”思想,那么零件必然趨于低合格率水平。如果品質人員有“差不多”思想,結果肯定是把關不嚴,錯漏檢高發,質量問題不斷涌現,工作忙于救火。如果售后人員有“差不多”思想,勢必不會認真傾聽客戶心聲,不會努力幫忙客戶解決困難,得到的最終結果是客戶的不認可與市場的流失。
質量貫穿于從合同的輸入到產品的輸出及售后服務全過程。
我們所倡導的“全面質量管理”就是全員的、全面的、全體系的運作模式。質量的提升不是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部門能夠做好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摒棄那些“尺寸偏差一點點沒問題”“以往就是這么加工的”“小毛刺沒什么大不了”“那是質檢部門的事”“抓質量太影響產量”的錯誤思想觀念,樹立客戶至上、質量第一的理念。
質量改進,疏大于堵。
我的從業經歷及所見所聞告訴我,絕大部分的企業都必會遭受“質量劫”。特別是在企業創建初期,因為標準不明確、目標設置不合理、流程體系不健全等,導致問題層出不窮。
楚天也不例外,一些看似“不可能”發生的質量問題居然發生了。大家更多的精力都集中在問題的處理上,以至于忽略了如何去預防問題的發生。
但是,很快我們便發現了這個錯誤的傾向。唐岳董事長親自掛帥主導品質工作,并將2019年定義為楚天的質量年。
品質部配合各部門針對以往常發、多發的質量問題成立專案改善團隊,提出QC改進課題近50項,部分改進課題已結案并取得突破性成效。
唐岳在8月13日的月度質量改進會議上指出:我們不懼怕問題多,我們需要的是標本兼治的工作模式,需要的是PDCA的循環改進方法,在“救火”的同時學習如何預防“不著火”。這樣我們的質量問題將會越改進越少。少則幾年,多則十年,我們會發現質量改進會議開不下去了,因為問題被“消滅”了。
質量是生產出來的,是設計出來的,是習慣出來的。
“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這是5S管理的精髓。時至今日,在5S的基礎上已不斷變化發展為6S、7S,甚至有的企業有了10S,但我認為其實質依然以“素養”為中心思想。
素養其實就是習慣,只有制定合適的標準、按照標準不折不扣去執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自然就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做好這個工作并不容易,需要有強大的恒心與毅力支撐。但唯有持之以恒,簡單的工作做到極致,才能造就卓越的質量。
“Made in Germany”是優質產品的代名詞。多位去過德國Romaco公司學習的同事分享告訴我們,在Romaco公司,許多工人從學校畢業就職于公司,如今兩鬢斑白依然奮斗在工作崗位,一輩子都在同一個公司,做同一個事情。以至于那些在我們看來“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他們卻似如臂使指。這才是我們所崇尚的工匠文化,不以崗位論高低,不以年齡論尊卑,看似平凡的崗位照樣可以大放異彩。
何為“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即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
“做正確的事”是戰略和方向,“正確的做事”是運作與執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結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則是管理效能與競爭力。不難看出,“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能淺顯的理解為單一的方法,而是目標、過程、方法、結果的有機結合。任何一項缺失都不能稱之為完美的“零缺陷”。
有人說,世界上最困難的莫過兩件事:第一是把自己頭腦里的東西放到別人的腦袋里去。第二是把別人口袋里的錢掏到自己口袋里面來。前者成功了的是老師,后者成功了的是老板。如果想要改變,首先必須革新觀念,破除禁錮于頭腦里的陳舊、迂腐的思想束縛,努力踐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方法,用實際行動去感染周邊的人。真正實現品質的人人參與、人人改進,唯有如此才能在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