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4日晚,受中國人民大學“人大代表人大行”邀請,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南傳媒董事長,瀟湘晨報社社長龔曙光在中國人民大學作主題演講,暢談文化產業。
“人大代表人大行”是中國人民大學重要的傳統活動,每年在全國兩會期間邀請全國人大代表,與廣大青年學子交流互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歷史。
當過知青、上過講臺的龔曙光,管過酒店、也辦過報紙,在傳媒產業中可謂傳奇人物。他帶領中南傳媒成為出版傳播界全產業鏈整體上市的出版傳媒第一股,也因此獲得“2011年中國年度經濟人物”。本場演講也是“人大代表人大行”首次邀請出版傳媒業的領軍人物,現場反響熱烈。
盡管主題是暢談文化產業,龔曙光坦率地說,“要暢談前景也許言之尚早”??涨暗臋C遇與挑戰并存下,中國的文化產業更該考慮的是如何解決“虛實”并存的缺陷哪些是亟待改革的當務之“實”,哪些又是必須思考出路的當務之“虛”。
改革分配機制、實現真正市場化與適應數字技術的變革,龔曙光認為,是文化企業發展路上最亟待解決的三大問題,可謂當務之“實”。
以分配制度為例,龔曙光稱,文化傳媒企業根本屬性是創造力,“靠的是人腦”。而目前,中國文化企業的“人腦”(創造性勞動力)在收入分配中僅占25%。而低收入和缺乏上升渠道,造成了創造性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因為“大家都想著當官去了”。
同時,行業與地域間森嚴的管理壁壘,讓文化產業的市場化舉步維艱。并購不能出省,業態難以跨界,企業只能守著自己原有的“一畝三分地“;更不用說數字技術已對文化產業從業態到產品帶來極大沖擊,可有些企業還在觀望這否是必然趨勢。
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再觀望、等待下去就只能“等死”了。一個殘酷的比喻是,當你要打造文化航母,卻“只提供柴油動力,只準搭載一種飛機,裝一種武器……”。龔曙光稱,這樣是很難期待作戰順利的。
同時,這些迫在眉睫的危機背后也孕育著轉型發展的機會。例如,中南傳媒正在推行的變優秀編輯為“合伙人”的事務所制,為創造性人力資源創造更公平的分配體制。這不僅讓業務骨干可以不再盯著官位,“憑手藝吃飯”;也將出版社的定位從來料加工商變為出版綜合服務商。
在“務實”的同時還需要“務虛”,尋找未來長遠的發展模式,龔曙光稱,首先要確立自己(文化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第二是找出面向海外“走出去”的可行之路。龔曙光稱,這些模式的探尋也許不急于一時,但必須在思考之內。